通建泰利特网站LOGO
扫描关注通建泰利特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获取最新动态

AI热潮不减,科技巨头开抢全球顶尖人才

通建泰利特2019-11-11行业动态

导读: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热度不断高涨,作为AI发展的重要引擎,AI顶尖人才成为全球科技巨头与AI创业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国内互联网公司、科技企业也求贤若渴,使出浑身解数在全球抢夺尖端人才,一场AI人才争夺战正在进行。


  10月19日,小米集团宣布,AI语音识别大牛Daniel Povey正式加入小米。而在9月份,世界级科学家、计算机和大数据理论领域专家Jeffrey Vitte也宣布加入百度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两位科学“大拿”的相继加入,成为国内科技巨头全球招揽AI顶尖人才的又一例证。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热度不断高涨,作为AI发展的重要引擎,AI顶尖人才成为全球科技巨头与AI创业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国内互联网公司、科技企业也求贤若渴,使出浑身解数在全球抢夺尖端人才,一场AI人才争夺战正在进行。
 
  BAT打响海外抢人大战
 
  BAT的AI人才争夺战其实早已打响,主战场就在海外,微软、谷歌、IBM等科技巨头的AI人才、学术界“大拿”也成为其主要抢夺目标。
 
  早在2010年,百度就将前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王劲收入麾下,拉开了百度AI顶尖人才争夺序幕。2011年,百度在美国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将招募高端人才作为初期目标之一,紧盯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AI人才。
 
  2013年,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IDL,后与大数据实验室、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一起组建成为百度研究院)成立,并于2014年发布“少帅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AI优秀人才。
 
  “少帅计划”给出的条件可谓十分诱人:提供T9甚至T10职级,年薪百万元人民币起步,上不封顶,并制定了导师计划,导师团队中不乏余凯、张潼、徐伟、吴韧等世界级科学家。极具吸引力的条件也帮助百度招揽了顾嘉唯、李磊等AI人才。
 
  随后,在2014年5月,AI领域重量级人物吴恩达加入百度,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负责百度研究院的领导工作,尤其是百度大脑计划,而利用吴恩达的影响力,百度在美国又迅速招揽了一批高端人才。此时的百度研究院可谓人才鼎盛。
 
  同年9月,阿里在硅谷宣布成立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iDST之于阿里,就如同IDL之于百度,借助于漆远、金榕、涂子沛等顶尖科学家的号召力,iDST吸引了多位高级科学家陆续加入,科学团队分布于西雅图、硅谷、北京、杭州等地。其后,在2016年7月和2017年6月,iDST也分别迎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华先胜、亚马逊资深主任科学家任小枫的加入。
 
  2017年3月,阿里启动“NASA计划”,提出面向未来20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而达摩院就是承载“NASA计划”的实体组织。2017年10月,阿里全球研究院——达摩院成立,并向全球顶尖人才发出邀约。
 
  达摩院的成立吸纳了一大批全球知名科学家,仅在2018 年上半年,就有近二十位海外知名科学家加入达摩院,其中不乏来自Facebook、IBM等科技巨头的AI人才。阿里再次迎来了AI顶尖人才涌入的高峰期。
 
  相对于百度、阿里,腾讯的抢人大战就晚了许多。2016年,腾讯低调成立AI lab;2017年至今,原百度研究院副院长张潼、原微软研究院AI界大牛级人物俞栋、曾任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的刘威相继加入AI Lab,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加入腾讯优图实验室。为了更好地招揽海外人才,2017年5月,腾讯还成立美国西雅图AI实验室,直接把实验室设在了微软总部西雅图。
 
  除了BAT之外,滴滴、京东、今日头条等公司也在到处挖角,但从总体来看,国内科技巨头们的海外挖角目的地主要集中美国硅谷与西雅图,并以华人为主,微软更是向中国输出了大量的AI顶尖人才。
 
  创业大军瞄准国内外科技巨头
 
  伴随人工智能的资本热,AI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对人才的渴求也并不亚于BAT。
 
  由于BAT位于国内AI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梯队,因此AI创业公司们不仅瞄准微软等国外科技巨头,还瞄准了BAT等国内巨头们。
 
  仅以计算机视觉初创企业旷视科技和智能语音初创企业思必驰为例,2016年,旷视挖角微软亚研院首席研究员孙剑,担任旷视首席科学家、研究院院长。2017年7月,阿里iDST语音团队负责人初敏从工作了8年的阿里离开,并于8月正式加入思必驰。两大挖角事件可以说是AI创业公司加入抢人大战的缩影。
 
  除了被挖角之外,更多的AI大牛们则是在离开微软、BAT等科技巨头后,直接加入创业大军,尤其是从百度出走的AI大牛们,绝大部分也都选择了创业。而这些AI大牛们所创办的创业公司已经覆盖了自动驾驶、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机器学习、智能医疗等细分赛道。
 
  表1:从巨头公司出走的部分AI大牛们所创办的AI创业公司

 

image.png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零壹智库
 
  争夺战背后:国内顶尖人才数量远不及美国
 
  AI人才抢夺之激烈可以映射出国内AI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的稀缺。
 
  AI人才的稀缺问题在国内一直存在。早在2016年,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就曾透露过,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国内高校已经愈加重视AI人才的培养。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各大高校也开始设立人工智能相关专业,AI成为新增本科专业目录里的主要专业之一,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35所高校已经获得学科建设资格。
 
  与此同时,众多企业已经押注AI赛道,对AI人才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国内AI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依旧存在较大缺口。
 
  从中国AI人才数量来看,根据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中国AI人才总量累计达18232人,位居全球第二,占美国的65%,但中国AI顶尖人才总量累计仅有977人,排名仅为第六,而美国的AI顶尖人才累计数量已经达到5158人,是中国人数的5.3倍,中国AI顶尖人才尤其稀缺。
 
  而从中国AI从业者从业时间来看,根据领英发布的《全球领域AI人才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十年以上资深AI从业者占比为38.7%,相较于美国的71.5%仍然有巨大差距。
 
  图2:中美AI领域从业者从业年限分布


数据来源:领英全球人才大数据,零壹智库
 
  可见,在AI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数量上,中美差距依然很大。而对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来说,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AI高端人才尤为重要。因此,为获得更多的AI顶尖人才,以BAT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会更多地去海外尤其是美国硅谷、西雅图挖角,同时,创业公司或者行业后入者也会在BAT等具备更多成熟AI人才的巨头公司挖角。
 
  吸引AI人才的三大要素
 
  不过,AI人才抢夺背后也反映了国内企业对AI人才吸引力的提升。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就曾经对1000多名海归科学家进行问卷调查,对于这些海归科学家的回国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机会、学以致用和成长空间。
 
  近年来,由于国内政策支持、资本热度高、应用落地不断加速,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迅速、空间广阔,AI人才回流现象也愈加明显。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进入国家战略规划期,规划提出,要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且在初步战略目标中,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到2020年要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而从资本热度来看,Element AI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AI人才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占了全球的60%。政策利好、资本热给了人工智能行业以及创业者、从业者更大的发展和成长空间,不少AI大牛们选择了离开大公司自己创业,越来越多的海外AI人才也选择回国发展。
 
  同时,许多国内企业尤其是BAT拥有海量数据与商业化应用落地试验场景,能够为AI人才提供技术应用与验证的试验田,不少AI顶尖人才在接受媒体采访中都提及了数据、应用以及影响力是其加入某一公司的一大理由。
 
  阿里巴巴副总裁李飞飞在谈及加入阿里的原因时曾表示,阿里的业务场景丰富,是一个天然的数据库的圣地,能支持各种业务练兵,做最牛的技术,同时又能商业化产业化。蚂蚁金服副总裁兼AI团队负责人漆远也提到,阿里有真正海量的数据,有比学校更强的计算资源,有更难更负责和更有意义的问题,而这就是他的兴趣点。
 
  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博士在加入腾讯优图实验室也提到,他期待能够依托于腾讯社交网络大平台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研究,并相信新的机会将随之而来,也希望能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让人工智能在现实中对大众产生意义。
 
  而对于在离开BAT自己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的AI大牛们来说,在资本热之外,创业公司可以更加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更加靠近该细分领域的产业落地。从阿里加入创业公司思必驰的初敏此前表示,做研究的人是有心结的,他们希望自己做的东西有影响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上,加入思必驰也是一步步地向产业落地靠近。


转自:零壹财经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