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建泰利特网站LOGO
扫描关注通建泰利特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获取最新动态

搁置争议 物联网应先“动起来”

通建泰利特2017-07-27行业动态

 

“什么是物联网”?这是近日一位传统行业企业家朋友问记者的问题,也是近期记者听到的最多的问题。自2009年我国提出“感知中国”,大力发展物联网以来,关于物联网的政策、文件,以及媒体报道就没有断过。特别是近两年,由于互联网、“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物联网也频频沾光 “霸屏”。因此,在这种耳濡目染下,怎么还有这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物联网呢。其实,也不怪非专业人士“无知”,因为,一直以来,我国业界对于物联网的概念各有各的理解,不尽相同,以至于业界对于物联网的概念都不得不采取“搁置争议,应用先行”之策。另外,外界 “无知”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物联网还没有什么能够直接拿出来的商品或商业模式可以供大家直观感受。

 

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联网?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什么是物联网?

 

关于什么是物联网,其实,1995年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中就提到了物联网,只不过没有引起广泛重视。4年后,也就是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阿什顿提出物联网概念,他认为,计算机最终能够自主产生及收集数据,而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将推动物联网的诞生。简单理解,物联网就是物体之间的通信,以及相互之间的在线互动。同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自此,物联网进入了各国的视野,纷纷布局物联网战略。美国就不用说了,因为是他们最早提出的物联网概念。据悉,日本于2004年就提出u-Japan计划,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韩国2006年确立了u-Korea计划,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欧盟2009年发布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各国都在布局物联网时,2008年,我国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了抢占国际战略制高点也将目光放在了物联网上。2009年我国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正式列入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自此,我国物联网也万众瞩目地进入了“八年抗战”。但是,在这期间,我国有关物联网的概念却一直争论不休。2010年央视《对话》栏目就什么是物联网做了一个相关调查,在4000个调查样本中,有30%的人认为物联网就是互联网应用的一个深度延伸,16.65%的人认为是机器到机器的一种连接。剩下的53.35%都认为是ID系统或传感器加上互联网。为此,当时《对话》栏目还特别邀请了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刘海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广乾、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总经理姚志坚来“拨乱反正”,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刘海涛认为物联网就是传感网,是以感知为目的的物和物互联的综合的信息系统。刘海涛说,中国物联网的核心是感知,IOT是基于GPI协议的物和物的互联。物联网不是物和物的互联,而是感知,更多的是一种群体效应的社会化的感知。李广乾则认为,仅仅把物联网理解为传感网,比较狭隘。物联网应该更广义的理解,他认为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加上了各种传感系统。姚志坚表示,大家对于物联网理解的偏差,是因为角度问题。他说,老百姓从网络层面理解,认为物联网就是物与物之间的网络,而对于物联网的应用层面没有太多体会。物联网应用系统互联之后,应有更加智能化的应用,全局化的智能决策。

 

最终这场争论也没有结果,关于物联网的争议一直到持续到今天还在继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与拓展。他曾表示,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

 

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姚建铨在近期接受《中国信息界》记者采访时表示,物联网早就存在,在互联网还没出现的时候物联网已经有了。因此,物联网不可能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拓展。他认为物联网就是让物和物、物和人、人和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同时,姚建铨也表示,物联网、互联网之间有很多内在联系,有交叉,也有融合,确实不好理清边界,特别是“互联网+”以后。因此,他建议,为了抢占国际战略制高点,应先搁置争议,多搞物联网的具体应用。对此,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也曾对《中国信息界》记者表示,发达国家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已经出来,我国不应再在概念上耽误时间,应将目光放在发展上。

 

那么,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状况如何?已经到了哪一个阶段呢?

 

我国物联网发展进入融合阶段

 

虽然,我国物联网概念一直处在争议中,但其发展却并未停歇。我国自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将物联网列入国家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1年,我国物联网发展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其中低频和高频RFID相对成熟。全国有16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其中, 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全球最大、技术先进的公共通信网和互联网。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接近1000万,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

 

2011年以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战略对弈的日渐胶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一系列引导政策相继出台。2012年工信部下发《“十二五”物联网发展规划》;2013年,《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同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发布《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2014年,工信部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2016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实施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2017年,工信部发布《物联网“十三五”规划》。

 

就这样,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不断引导下,近些年我国物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4 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了600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其中机器到机器(M2M)终端数量超过6000万,无线射频识别(RFID)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传感器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2015 年产业规模达到750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9万亿元,平均年增长30%以上。 

 

经过8年的培育与发展,我国物联网发展政策环境、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和行业应用等基础有了显著提升。进入“十三五”,物联网应用也将进入新阶段,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怀进鹏在“2016世界物联网无锡峰会” 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表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加速进入 “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产业融合是重点

 

对于物联网的新阶段,业界人士普遍看好跨界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在“2017(第二届)国际开放物联技术与标准峰会暨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全体会议”上表示,物联网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即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等是物联网下一个蓝海。

 

据悉,工信部“十三五”期间,将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推进物联网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创新。首先,鼓励物联网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促进车联网、健康服务等消费领域应用快速增长。其次,加强车联网技术创新和示范作用,发展车联网自动驾驶、安全节能等应用,推动家庭安防、家电智能控制等智能家居应用的规模化发展,打造繁荣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再次,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展基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健康管理。此外,工信部推动行业融合。围绕制造业、农业、医疗、环保等关键领域,组织实施行业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支持物联网与行业深度融合。重点是支持车联网和智慧交通、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和健康服务等领域,深化物联网在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商业模式,强化产需对接,以应用示范带动关键技术突破和壮大产业发展。

 

对于市场,企业反应最为灵敏。今年,三大运营商也纷纷布局物联网产业。中国电信加速构建物联网生态圈,针对智慧城市市场,推出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重点模块,将物联网纳入智慧城市功能模块。近期,中国电信携手华为打造智慧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物联网,在智慧水务、智慧燃气等智慧城市公共事业领域,开展技术研究、商业模式探索。中国联通已将物联网列为三大创新战略之一。中国联通即将联合工信部、阿里巴巴、中兴,打造物联网区块链框架,创造数字交互的新方式,让区块链交易融入物联网设备。因此,很多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是物联网产业融合及大规模商用的元年。

 

另外,在跨界融合方面,智慧城市也是政府与企业的焦点。姚建铨在接受《中国信息界》记者采访时表示,“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发展的具体应用”。姚建铨说,智慧城市建设对物联网有着很强的应用需求。比如,在城市用电平衡管理、水资源管理、消防设施管理、地下管网监测、危化品管理、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感知和精细管理。另外,物联网可以让城市联接从人与人的联接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的联接,对城市的人、物、产,物联网可以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与管理。比如,楼房,将光线传感器埋在楼房里,全方位地感知楼房结构的变化,如果大楼有哪个地方出现问题,物联网的感知就会发出信号,以便于人对楼的维护与管理等。

 

据悉,工信部在深化物联网。在智能城市领域的应用方面,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深化物联网在地下管网监测、消防设施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建立城市级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 

 

8年发展过来,我国物联网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驱动下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据了解,我国物联网仍处于应用层次偏低和向规模化探索的初期,技术成熟度不足造成的应用成本居高不下普遍存在。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传感器已成为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瓶颈。”他认为,“国内传感器种类很少,而且物联网发展所需的高灵敏度、智能化、小型化的传感器仍有许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寿命和成本也达不到规模应用的要求。由此也造成了物联网系统成本较高,推广阻力较大,难以全面普及和广泛运用”。因此,物联网发展仍需以重大应用示范为先导,带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降低成本以促进应用规模化推广,形成规模化应用。

 

另外,现阶段多数物联网应用仍是在特定领域的闭环应用,行业壁垒和信息孤岛依然存在,跨领域跨行业的互通共享与应用协同明显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业界人士认为是“标准”问题。因此,在物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应尽快制定促进物联网健康发展的标准。

 

文章原载于  中国信息界

 

文章关键词